😀♂🍝
北京时间2月13日0时,团队相关研究成果以《外部供锂技术突破电池的缺锂困境和寿命界限》(“External Li supply reshapes Li-deficiency and lifetime limit of batteries”)为题在《自然》(Nature)主刊上发表。该研究成功设计了从未被报道过的锂载体分子,将电池活性载流子和电极材料解耦。这种载体分子就像药物一样,可以通过“打一针”的方式注入到废旧衰减的电池中,精准补充电池中损失的锂离子,实现容量的恢复,对电池进行“精准治疗”而不是“宣布死亡”,为退役电池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方式。
“我们深入分析了电池基本原理,并进行了大量实验验证,发现电池衰减和人生病一样,是某个核心组件发生了异常,其他部分仍旧保持完好。那为什么不像治病一样,开发变革性功能材料,对电池也进行精准、原位无损的锂离子补充,在不破坏电池的情况下把锂离子补回去,从而大幅延长它的寿命和服役时间?我们想到了‘精准治疗’这一方法,来代替过去的报废回收。”高悦表示,基于这一设想,团队创新研究范式,利用AI的“超级大脑”结合化学信息学,将分子结构和性质数字化,通过引入有机化学、电化学、材料工程技术方面的大量关联性质,构建数据库,利用非监督机器学习,进行分子推荐和预测,成功获得了从未被报道的锂离子载体分子——三氟甲基亚磺酸锂(CF3SO2Li)。这种载体分子通过“打一针”的方式注入到废旧衰减的电池中,精准补充电池中损失的锂离子,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仍展现出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,循环寿命从目前的500-2000圈提升到超过12000-60000圈,这在国际上尚无先例。
记者了解到,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开展“分子-机制-材料-器件”的全链条工作,以期让具有变革性的基础研究解决实际问题,让科研成果“落到实处”。因此研究相关的验证实验都是在真实电池器件而非模型上完成,以此充分暴露可能的问题并予以解决,从而推动下一步的产业转化。比如提升分子反应动力学以避免影响电池的化成速度;探索化学制备反应路径,能够低成本、精准合成高纯度分子。团队正在开展锂离子载体分子的宏量制备,并与国际顶尖电池企业合作,力争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商品,助力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引领性发展。
🚀(撰稿:易峰茂)正月初一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亿人次
2025/02/24郝佳宜📭
近看外交|冰雪盛会,见证亚洲人民团结和友谊
2025/02/24易致纯💁
第16金!中国队夺得亚冬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团体金牌
2025/02/24邓山学📆
你还记得两岁前的事儿?那可能是你妈虚构出来的
2025/02/24向宇功🦈
“车厘子安心”有待监管护航
2025/02/24冯蓝姬🖐
妹子在公司年会抽中白猫,开心得猫粮都买好了,可见到本喵后瞬间无语了:挺好,起码还能刷锅
2025/02/23喻薇骅💮
国际丨菲律宾警方找到6名中国人遭绑架案最后一对母子遗骸
2025/02/23梁融爽🌺
构建行业“新生态” 房地产发展逻辑正在转换
2025/02/23华勇影z
中国移动开展公益守护行动推进“数字惠民”
2025/02/22晏蓝杰l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署)网出证(粤)字第065号
2025/02/22窦泽盛☶